社造》1台鐵茶文化發展史 從列車奉茶到旅遊新體驗

文。圖/孫慶璋 

台灣鐵路自清朝光緒十三年(1887年)設立「全臺鐵路商務總局」以來,至今已建構完成環島鐵路網絡,串連西部幹線、東部幹線及南迴線,承載的不僅是交通運輸,更孕育了獨特的茶文化記憶。

圖說:阿里山四季茶旅春席,融合阿里山石猴元素佈席–圖孫慶璋攝
圖說:參與阿里山土匪山茶會-圖劉芳鈺攝

早年搭乘台鐵列車,最令人懷念的莫過於「車上奉茶」服務。這項服務在1940年至1970年代十分普及,列車服務員會先分發茶葉,讓旅客在紅茶、綠茶與花茶(香片)中選擇;隨後列車服務生會在列車行進間,透過單手翻轉杯蓋的特殊技巧為乘客服務,顯示服務的細膩與講究。

然而,隨著鐵路電氣化與車廂更新,加上市售瓶裝飲料普及,台鐵於1977年正式停止沖茶服務,這段鐵道飲茶史也劃下句點。

近年來,台鐵與各界合作,再度將茶文化帶入旅遊。114年3月,台鐵與茶業改良場合作,在「環島之星」列車推廣台灣特色茶,並結合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、檜意生活村及北門車站等景點,設計「茶與鐵道」體驗活動,讓遊客透過茶席、故事導覽與紀念品設計,重新感受奉茶的人情味。

在台灣,喝茶是一種人情味。過去老人家泡的「老人茶」,其實就是來自潮江汕地區的工夫茶,講究細膩沖茶方式,耐心細品,與好友共享,這份用心與誠至,也映照出台灣人對生活的厚實態度。

從車廂內的一杯熱茶,到今日的茶旅體驗,台鐵茶文化跨越了時空。它不只是一段飲茶史,更是一份與土地、與旅客共同編織的生活記憶。

圖說:兩岸鬥茶賽工作人員-阿里山茶協提供
圖說-左四孫慶璋參與2016兩岸鬥茶之茶王爭霸賽台灣區大合照-阿里山茶協提供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