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造》4〜檜木文創人張福昇樂此終身使命

文。圖/孫慶璋  文史工作者

43年次的張福昇,在嘉義北港車頭出生,22歲進台鐵嘉義電力段服務,56歲退休,他指早期鐵路以西,都叫北港車頭,而竹文里與小湖里,因里鄰合併成為現今的後驛里。因從小撿檜木燒洗澡水,所以自幼喜檜木的香味和紋路,可說是從小到大與檜木為伍。

▲圖說:張福昇自台鐵工程師退休後,以檜木燒烙技法寫歷史,創作台鐵和森鐵共同合作的火車。(圖/孫慶璋攝)
▲圖說:檜木燒烙中心負責人張福昇,首創檜木笛和檜木名片夾,深獲社會大眾極高評價。(圖/孫慶璋攝)
▲圖說:張福昇用檜木燒烙創作阿里山神木和森鐵,見證阿里山神木的歲月滄桑。(圖/孫慶璋攝)

張福昇表示,自民國99年台鐵嘉義電力段退休,就進入嘉市肢障協會的服務行列,指導弱勢族群,開發自立的文創商品,所以從身邊最熟悉的檜木出發,開發出檜木笛、檜木畫、檜木燒烙等產品。尤其製作的檜木名片盒,當年就獲嘉市十大伴手禮最佳人氣獎的殊榮,奠定日後弘揚檜木文創為終身職志。

民國100年,在後驛社區成立「檜木燒烙發展中心」,完全以檜木為創作主軸,並鼓勵更多民眾體驗檜木藝術創作魅力,迄今免費推廣檜木文創理念十五年如一日。像檜木畫以當地八家將為彩繪檜木圖騰,令人深刻。

最難能可貴,莫過於張福昇,透過檜木燒烙創作,記錄嘉義木都的歷史人文,像是阿里山神木倒塌的歷史記錄,就以燒烙方式忠實呈現,此外,張福昇進一步指出,時值1999年3月7日,適逢嘉義市文化局慶祝台鐵ck101和林鐵直統式25號的問世,也就是台鐵和森鐵的歷史性合作,張福昇以這兩款火車作為檜木燒烙創作題材,利用檜木美麗的紋路,作為火車頭啟動的煙霧,超吸晴。

張福昇指出,燒烙藝術與全台嘉義獨有的檜木融合創作,完美將鐵路歷史和社區人文特色呈現,期許為檜木燒烙藝術史譜下動人的新里程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