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造》2〜針對社區人口老化 大學端如何與社區共學共榮

文。圖/趙偉勛  吳鳳科大教授

當前臺灣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挑戰,社區營造的角色也隨之轉變,不再僅止於空間美化或文化保存,而是肩負起活化高齡者生活、促進健康老化的使命。如何在社區中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,已成為大學社會責任(USR)實踐計畫的重要課題。曾經身為吳鳳科技大學長照系主任,並主持教育部為期四年的「健康促進與食品安全」USR計畫,我深刻體會到,社區不只是居住的場域,更是支持長者健康、延緩失能與促進社會參與的關鍵平台。唯有將長照專業與社區資源緊密結合,方能真正回應高齡社會的需求。

嘉義市 短竹里 慶祝祖父母節 2022,圖:趙偉勛教授提供
嘉義市 培元社區 社區共遊 2021-1,圖:趙偉勛教授提供

在計畫執行過程中,我們觀察到長者普遍面臨五大困境:失智風險、健康衰退、缺乏日常生活規劃、社會孤立,以及資源連結不足。為了回應這些挑戰,我們以「安全健康老化」與「樂活友善社區」為核心理念,攜手在地組織,逐步建構一個鼓勵長者走出家門、重新參與社會的多元互動場域。

在食品安全面向,我們推動「花甲食堂」共餐活動、送餐服務及食農教育,讓長者在獲得均衡營養的同時,也能透過用餐交流舒緩孤獨感。在社區營造方面,我們導入樂齡桌遊、銀髮運動、烘焙、美妝美體等課程,協助長者學習新知、展現自我價值;並透過原衣活化、廟宇文化活動與跳蚤市集,讓在地文化與長者智慧交織融合,使「參與」不只是休閒娛樂,更是文化傳承與社會貢獻的展現。

社區營造的核心在於「參與」與「連結」。我們導入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理念(Asset-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-ABCD),鼓勵長者分享自身經驗與技能,從「被照顧」轉化為「共照顧」。例如,在社區據點中,長者可擔任健康講座助教、食安志工或園藝導師,這不僅活化了他們的身心,也促進了世代間的理解與交流。

同時,我們積極培育大學生志工,透過跨領域課程與實地服務,讓年輕世代深入社區,與長者共同學習與成長。這樣的互動不僅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,也為社區注入新能量,形成「共學、共好」的正向循環。

經過四年的深耕,我們發現「社區活化長者」的關鍵在於三個面向:第一,營造安全、友善且多元的參與場域;第二,整合食安、健康促進與文化創生,讓長者的生活充滿意義與期待;第三,促進跨世代互動,讓大學生與長者彼此激盪、共創新可能。

人口老化不應被視為社會負擔,而是促進社區再生的契機。當長者不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,而是能分享經驗、參與創新、傳承文化的「活力成員」,整個社區將更具生命力。吳鳳科技大學的USR計畫,正是連結學術與社會的橋梁,讓知識轉化為行動,共同建構健康、幸福、永續的高齡友善社會。在這樣的場域中,長者不再是社會的邊緣人,而是社區的核心力量,共同編織出屬於臺灣的韌性長照故事。

嘉義市慈龍寺 2023 歲末年終 惜福共餐_0-1,趙偉勛教授提供
嘉義市慈龍寺舉行「暖冬送餐 幸福延續」送餐活動 2022_0,趙偉勛教授提供